|
研究**揭示压力应激强化视觉恐惧信号处理神经环路机制2018-03-07 10:11来源:生物谷
研究大脑如何处理重要的输入信号并输出恰当行为,对理解大脑正常的工作机理至关重要。其中,对于恐惧信号的处理在进化上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在被害妄想症、创伤后综合症等众多精神疾病中,大脑恐惧信息都出现了处理异常,但其背后的机理并不清晰,针对性治疗也困难重重。 3月2日,《当代生物学》以长文论文的形式(article)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创新中心、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王立平实验室关于“压力应激强化视觉恐惧信号处理的神经环路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该研究将为深入揭示大脑对恐惧反应的调控机制,从神经环路结构与功能异常的角度理解精神疾病的发生机制、干预策略和治疗靶点,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任何物种的防御反应对生物个体及群体的生存、繁衍都至关重要,这一过程由大脑中特定的神经环路控制。由于生物个体的生存环境瞬息万变,大脑需根据外界环境刺激以及大脑自身状态的变化随时选择不同程度的、最合适的防御策略。理解其内在的运算法则,可以帮助深入认识物种进化过程中大脑如何主动地适应周围环境,为了生存选择合适的防御策略。
在该研究中,李蕾、冯晓龙、周政等科研人员综合利用神经环路示踪、光遗传学、药物遗传学等技术方法发现,在压力应激下,位于脑干的蓝斑核团(locus coeruleus,LC)被激活;光遗传学技术特异性调控LC中的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能诱发出动物的焦虑样行为,当恐惧信号袭来时,动物表现出更加显着的逃跑反应。进一步验证发现,这一类神经元投射到了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SC),并通过SC核团的去甲肾上腺能受体对视觉恐惧信号处理过程进行调控,加剧了动物的逃跑反应。
2015年,王立平实验室在国际上率先解析出一条皮层下神经环路:上丘-丘脑-杏仁核介导了视觉危险信号的处理。此次研究成果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表明这种固有的、保守的神经环路可以在外界环境变化时被特定的神经环路所调控,显示出大脑在物种生存和演化的过程中可以恰如其分地选择最适宜的策略。 上一篇: 遗传因素导致天然免疫细胞多样性的产生
下一篇: 新研究使得从头设计复杂的跨膜蛋白成为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