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目录
  • 细胞培养进口血清
    进口胎牛血清
    进口新生牛血清
    进口猪血清
    马血清
  • 支原体检测盒及标准品
    常规PCR检测试剂盒
    荧光定量PCR检测(qPCR法)
    支原体DNA提取
    灵敏度标准品(方法验证用)
    特异性标准品(方法验证用)
    PCR定量标准品(可用于方法验证)
  • 支原体祛除试剂
    细胞中支原体祛除
    环境支原体祛除
    水槽支原体祛除
  • 干细胞培养基
  • DNA/RNA污染祛除
    DNA/RNA污染祛除试剂
    DNA污染监测
  • RNA病毒研究试剂
    RNA病毒检测试剂盒
    病毒RNA提取
  • PCR仪器及配套产品
    DNA污染监测祛除
    PCR/qPCR仪性能检查
    PCR试剂
    PCR试剂盒
    PCR预混液(冻干粉)
    热启动聚合酶MB Taq DNA
  • 微生物PCR检测
    食品检测类产品
    食品微生物检测
    细菌PCR检测
欢迎来到 威正翔禹|缔一生物官方网站|咨询热线:400-166-8600
咨询热线
400-166-8600

产品目录
  • 细胞培养进口血清
    进口胎牛血清
    进口新生牛血清
    进口猪血清
    马血清
  • 支原体检测盒及标准品
    常规PCR检测试剂盒
    荧光定量PCR检测(qPCR法)
    支原体DNA提取
    灵敏度标准品(方法验证用)
    特异性标准品(方法验证用)
    PCR定量标准品(可用于方法验证)
  • 支原体祛除试剂
    细胞中支原体祛除
    环境支原体祛除
    水槽支原体祛除
  • 干细胞培养基
  • DNA/RNA污染祛除
    DNA/RNA污染祛除试剂
    DNA污染监测
  • RNA病毒研究试剂
    RNA病毒检测试剂盒
    病毒RNA提取
  • PCR仪器及配套产品
    DNA污染监测祛除
    PCR/qPCR仪性能检查
    PCR试剂
    PCR试剂盒
    PCR预混液(冻干粉)
    热启动聚合酶MB Taq DNA
  • 微生物PCR检测
    食品检测类产品
    食品微生物检测
    细菌PCR检测

商品化细胞培养基中,为什么谷氨酰胺要后加?

2017-09-01 09:13
文章附图

    细胞培养基中,L-谷氨酰胺是一种必需氨基酸,常用浓度在0.7~5 mmol/L之间。对于一些特定的细胞,也有相应的浓度要求。例如对于dhfr-CHO细胞,谷氨酰胺的浓度要达到4mmol/L时,方可满足细胞的正常生长。


  谷氨酰胺不仅可作为培养细胞的能量来源,而且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核酸代谢。许多商品化细胞培养基都不含谷氨酰胺。谷氨酰胺作为一种添加剂,常常是在培养基使用之前,再临时加进去,这是什么原因呢?


  图.谷氨酰胺分子式


  原来,谷氨酰胺在细胞培养基中会发生自发分解。细胞培养基的储存温度越高,存放时间越久,谷氨酰胺分解的越快。谷氨酰胺分解后还导致氨的形成,而氨对于细胞具有毒性。


  曾有人做过测试,添加了8mM谷氨酰胺的DMEM,在37℃存放7天后,谷氨酰胺的浓度就下降为原先的一半(见下图)。这也是为什么含谷氨酰胺的培养基要在2-8℃保存的原因。



  又有人检测过11种商品化培养基中谷氨酰胺的浓度,发现实际检测的谷氨酰胺浓度均在标示的浓度之下。有人测过4℃下谷氨酰胺的降解速率。也是采用DMEM,培养时添加葡萄糖20mmol/L, 胎牛血清7%,发现在4℃下,大约32天后,谷氨酰胺即下降为原先浓度的一半。


  同时,对于细胞培养来说,谷氨酰胺并非越高越好。当初始浓度低于5mmol/L时,谷氨酰胺的利用率大于80%,且初始浓度越低,利用率越高;随着初始浓度的升高,谷氨酰胺利用率逐渐降低,当大于10mmol/L后,利用率急剧降低。


  那么,对于谷氨酰胺的降解,是否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呢?可以使用谷氨酰胺二肽,如甘氨酰谷氨酰胺、丙氨酰谷氨酰胺等。二肽形式的谷氨酰胺十分稳定,不会发生水解和氨的毒性堆积,又可被细胞所利用。因细胞内的氨基肽酶能裂解二肽,逐渐释放细胞所能利用的丙氨酸和谷氨酰胺。丙氨酸谷氨酰胺的热稳定性解决了在培养基使用时才临时加入L-谷氨酰胺的问题,允许配好的液体培养基在4℃能放更长时间。


  图 许多培养基都改为添加L-丙氨酰-L谷氨酰胺(HiGlutaXL?),性能更稳定


  参考资料


  1、Heen,刘一平。 商品细胞培养基中谷氨酰胺和氨的浓度。《国外兽医学:畜禽传染病》, 1994 (4) :60-62


  2、辛艳,杨艳。 谷氨酰胺在杂交瘤细胞培养中的降解与代谢。 生物工程学报, 2001,17(4):478-480
欢迎访问缔一生物官网:www.dyshengw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