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目录
  • 细胞培养进口血清
    进口胎牛血清
    进口新生牛血清
    进口猪血清
    马血清
  • 支原体检测盒及标准品
    常规PCR检测试剂盒
    荧光定量PCR检测(qPCR法)
    支原体DNA提取
    灵敏度标准品(方法验证用)
    特异性标准品(方法验证用)
    PCR定量标准品(可用于方法验证)
  • 支原体祛除试剂
    细胞中支原体祛除
    环境支原体祛除
    水槽支原体祛除
  • 干细胞培养基
  • DNA/RNA污染祛除
    DNA/RNA污染祛除试剂
    DNA污染监测
  • RNA病毒研究试剂
    RNA病毒检测试剂盒
    病毒RNA提取
  • PCR仪器及配套产品
    DNA污染监测祛除
    PCR/qPCR仪性能检查
    PCR试剂
    PCR试剂盒
    PCR预混液(冻干粉)
    热启动聚合酶MB Taq DNA
  • 微生物PCR检测
    食品检测类产品
    食品微生物检测
    细菌PCR检测
欢迎来到 威正翔禹|缔一生物官方网站|咨询热线:400-166-8600
咨询热线
400-166-8600

产品目录
  • 细胞培养进口血清
    进口胎牛血清
    进口新生牛血清
    进口猪血清
    马血清
  • 支原体检测盒及标准品
    常规PCR检测试剂盒
    荧光定量PCR检测(qPCR法)
    支原体DNA提取
    灵敏度标准品(方法验证用)
    特异性标准品(方法验证用)
    PCR定量标准品(可用于方法验证)
  • 支原体祛除试剂
    细胞中支原体祛除
    环境支原体祛除
    水槽支原体祛除
  • 干细胞培养基
  • DNA/RNA污染祛除
    DNA/RNA污染祛除试剂
    DNA污染监测
  • RNA病毒研究试剂
    RNA病毒检测试剂盒
    病毒RNA提取
  • PCR仪器及配套产品
    DNA污染监测祛除
    PCR/qPCR仪性能检查
    PCR试剂
    PCR试剂盒
    PCR预混液(冻干粉)
    热启动聚合酶MB Taq DNA
  • 微生物PCR检测
    食品检测类产品
    食品微生物检测
    细菌PCR检测

Curr Dev Nutr:大豆具有治疗癌症的效果!

2017-11-01 11:02来源:生物谷

最近,来自亚利桑那大学癌症中心的研究者们发现食用大豆提取出的染料木黄铜(genistein)具有抑制乳腺癌发生的效果。

这项研究发表在《Current Developments in Nutrition》杂志上。文章结果表明染料木黄铜能够保护BRCA1基因的稳定,而后者则对于组织乳腺癌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乳腺细胞表面具有雌激素受体,它能够受到雌激素的影响调节细胞的生长。利用靶向该受体的药物,医生们能够运送化疗药物进行靶细胞的杀伤。然而,对于多数乳腺肿瘤来说,该受体出现缺失的情况,导致化疗药物变得不再有效。

对于没有雌激素受体的癌变细胞来说,则需要用到靶向其它两类受体的药物。而对于缺乏所有三类受体的乳腺癌细胞,也就是所谓的“三阴性乳腺癌”来说,目前并没有有效的化疗方法。

BRCA1是一类肿瘤抑制基因,在正常情况下它能够保持DNA的稳定,防止癌症等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当BRAC1出现异常后,机体抵抗癌变的能力就会下降。尽管目前有少部分乳腺癌是由于BRAC1突变引发的,但仍会出现甲基化的修饰导致其活性受到影响。BRAC1基因的“沉默”使得其失去作为肿瘤抑制基因的功能。

环境中的一些致癌因素,例如烟,紫外光照等等,会导致细胞表面AhR受体的激活,进一步抑制BRAC1基因的活性,最终导致细胞癌变的发生,而大豆中发现的这类化合物具有靶向AhR受体进行活性阻断的效果。

目前细胞水平的实验已经获得成功,研究者们正在利用乳腺癌小鼠模型进行活体研究,如果结果符合预期,那么他们将进一步推向临床试验。

资讯出处:Team explores anti-breast cancer properties of soy

参考资料:

Donato F Romagnolo, Micah G Donovan, Andreas J Papoutsis, Tom C Doetschman and Ornella I Selmin. Genistein Prevents BRCA1 CpG Methylation and Proliferation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with Activated Aromatic Hydrocarbon Receptor.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Nutrition, June 2017, 1 (6) e000562, doi:10.3945/cdn.117.000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