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肠肿瘤干细胞巢研究—从潘氏细胞谈起2017-03-09 12:39
来源:肿瘤防治研究杂志,2017年,2月第44卷第2期 游俊浩1, 薛峰2, 颜兵1 作者单位:1.572000 三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肿瘤科;2.250031 济南, 中国人民解放军94528部队医院门诊部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03391) 【摘要】近年来,对肿瘤干细胞巢的深入研究开启了肿瘤研究的“巢”时代,结直肠癌是实体肿瘤的典型代表,有较为典型的发生发展机制,是肿瘤干细胞巢研究的可靠模型。潘氏细胞是正常肠上皮的重要组成细胞,对肠干细胞具有重要的支持、保护等作用,是肠干细胞巢的关键成分之一。然而目前在结肠上皮恶性转化中,以潘氏细胞为代表的干细胞巢成分的作用如何尚有待研究,进一步研究潘氏细胞和肠干细胞的相互关系,从而推导其在结肠肿瘤不同发展阶段的可能作用,将有助于对肿瘤干细胞巢的进一步了解,同时也可为结直肠癌临床治疗提供潜在的新靶点。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巢;结肠癌;潘氏细胞;信号通路 0 引言 结肠癌是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之一,我国2015年新发结直肠肿瘤达37.63万例,死亡19.1万例,不论是新发病例还是死亡病例,均位列恶性肿瘤前5位。肿瘤干细胞及肿瘤干细胞巢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即将开启肿瘤研究的“巢时代”。然而到目前为止,许多研究难点仍未获得突破性进展。结直肠癌是实体肿瘤的典型代表,具有相对清晰的发生发展过程,现以正常肠上皮细胞组成成分之一的潘氏细胞为例,浅析此类细胞在结直肠肿瘤恶性转变中的可能作用,为未来肿瘤干细胞巢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1 正常肠上皮细胞组成成分及潘氏细胞的主要作用 人类的肠道系统大体上可分为小肠和结肠,其上皮细胞来源在胚胎发育上均起源于内胚层,全部小肠和右半结肠来源于中肠,而左半结肠来源于后肠。这种同源性决定了小肠和结肠在组织结构上的相似,但由于两者功能上的差异,使得在肠上皮组成成分上有所不同,而有意思的是同样是结肠,在某些时候,右半结肠和左半结肠仍展示了这种起源上的细微差异。 健康者肠上皮由以下几类细胞组成,分别是肠干细胞、潘氏细胞、肠上皮细胞、肠内分泌细胞、杯状细胞以及Tuft细胞等,见图 1,这些细胞从下往上依次排列,形成肠腺窝。人类肠上皮经历着快速的更替过程,平均更替时间为3~4天,但有两种细胞的更替周期有所不同,这就是分布在腺窝底部的肠干细胞和潘氏细胞。对于肠干细胞,目前认为其存在两类不同来源,分别为Lgr-5阳性的干细胞和Bmi-1阳性的干细胞(+4位置),其中前者分布在潘氏细胞环绕之中,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是肠上皮不断更替的主要动力;后者位置一般分布在潘氏细胞之上,相对不活跃,目前研究较少。 上一篇: 日本成功研发出“细胞机器人”平台
|